鬼骨孖 | xD dOt cOM | 三人行 | web3nomad.eth

Share this post

现阶段 NFT 项目的形式和运作方式

blog.web3nomad.com
Crypto

现阶段 NFT 项目的形式和运作方式

web3nomad.eth
Dec 23, 2021
Share this post

现阶段 NFT 项目的形式和运作方式

blog.web3nomad.com

一个 NFT 是一个 token/凭证,有唯一的 id 和 owner 以及关联的其他数据,目前有经济价值的 NFT 项目的发行方式主要分两种形式:

  1. 一次性发行一个单独的项目并包含有限个 NFT,它们共享一系列特性和数据,比如 CryptoPunks

  2. 在一个公共的项目里创建一个自己的 NFT,比如 Foundation

一种最经典的 NFT(BAYC,CryptoPunk, ...)

基础数据构成

开发者个人钱包或者 DAO 的钱包发起交易,创建一个 ERC721 合约,它长这样:

NFT 合约里包含什么信息

  1. 每个 token 的 owner 和 url

    https://ipfs.io/ipfs/QmWXJXRdExse2YHRY21Wvh4pjRxNRQcWVhcKw4DLVnqGqs/1544

  2. 实现权限的逻辑,谁可以改合约数据,比如 url

    项目方权限越小就越去中心化

  3. 实现 transfer 和 mint 的逻辑

    transfer 是 ERC721 的接口规范,逻辑大家都一样,mint 一般会加一些特别限制

  4. 实现取钱 (withdraw) 逻辑,从合约里把钱转到指定账户

    一般是项目方个人钱包或者 DAO 钱包

什么是 mint (铸造)?

合约刚刚部署/创建的时候,合约的数据里面是没有 token 的,创建一个 token 的过程就是 mint,其实就是在数据库里面新增了一条数据。一般是用户支付给合约一笔钱然后合约生成一个 token 并且把 owner 设置成这个用户。

  • mint 出来的一个 token 至少包含 id, url 和 owner 三个信息

  • 几乎所有项目都会限制 mint 的次数,比如 10000 个,这就是发行量,人为设定的稀有度

  • 每个 id 对应的 url 是合约里按照一个规则设置好的,用户不能自己在 mint 的时候传

  • mint 时候用户支付给合约的钱就是公开发行价,这笔钱项目方会从合约里取走

总结一下第一种发行方式,以 BAYC 为例:

  1. 项目方部署一个合约

  2. 限量 10000 个用户可以 mint 一个自己的 NFT

  3. 用户每 mint 一个 NFT 需要支付 0.08 个 ETH 给项目方

  4. 每个 NFT 上都是项目方提前画好的图,项目方就是作者

通过 Foundation/Rarible/SuperRare 发行 NFT

免费 mint 一个自己的 NFT

总结一下第二种发行方式,以 Foundation 平台为例:

  1. 平台只有一个提前部署好的合约

  2. 任何人都可以上传一张图并 mint 一个自己的 NFT

  3. 用户不需要支付费用给平台

  4. 每个 NFT 上的图是用户自己上传的,用户自己是作者

免费 mint 对平台有什么意义?

在平台上 mint 出来的 NFT 上多了一个字段叫“作者”,这个字段不是 ERC721 的协议里的,所以外部无法显示,结果就是平台的黏性用户在平台内进行二手交易,然后平台收取手续费(较中心化)。

两类 NFT 结构的对比

游戏里面的 NFT 更接近于第二种,一次交易促成需要买家需要认同 NFT 上项目方平台的额外信息,而不是仅认同项目方本身就行。

NFT 二手交易

每个 NFT 都会实现一样的 transfer 逻辑,只有 owner 或者获得他的授权才可以把 NFT 转给另一个人(改变 owner)。直接 transfer 可以在钱包里完成,但是如果需要和他人进行交易,需要把 NFT 授权给一个中间商,由中间商来撮合交易。

Opensea

Opensea 会自动收录所有的 ERC721 合约,包括前面两种不同的 NFT 项目。并且只展示项目的基本信息,NFT 的 id, url 和 owner。 买家设置一个价格,价格信息存储在 Opensea 上,并不存储在 NFT 里面,所以 NFT 可以用不同的价格在不同的 marketplace 上售卖。

由于 Opensea 只展示 ERC721 的常规字段,所以 Foundation 的 NFT 在 opensea 上长这样 ,但是在 Foundation 上是长这样的https://foundation.app/@fanling/foundation/120489 。Opensea 上没有 Foundation 平台的“作者”信息,所有作者的作品都被放在一起,卖不动,只能展示,https://opensea.io/collection/fnd 。

常见的运营方式

第一种 NFT 的项目发行方更像是自己在做品牌,目前基本都是头像或者身份标识类的作品。虽然项目方只能赚取用户第一次 mint 的费用,但是通过一个项目建立起自己的圈子,项目方可以和用户共赢。

第二种 NFT 的项目方主要是版权市场和游戏,通常需要搭配一个中心化的产品,而做这个产品本身的成本远远超出部署一个 NFT 合约。

基础玩法

有 99% 以上的 NFT 项目是割韭菜的玩法,而且由于项目数量越来越多,割韭菜的方式慢慢从割小白到割朋友圈,然后开始割项目成员,最后变成自己烧钱空投给用户。不过依然持续会有比较好的项目持续产生,比如最近的 https://www.cryptocoven.xyz 。但是不管项目好坏,大家的增长方式都类似:

1. 讲述作品背景和 roadmap

项目方需要建立自己的官网,用户第一次 mint 需要在官网上进行,随后才能拥有 NFT 然后去二手市场交易。官网上还需要讲述故事背景和项目未来的计划(见下面的品牌玩法)。

但是项目方不能一次性开放 mint,因为如果没有在短时间内被用户抢完而二手市场的价格已经低于 mint 的价格,项目基本就挂了。所以需要一些饥饿营销。

2. 建立社群开放白名单

在 Discord 和 Telegram 上更新项目进度,制造话题和用户互动,也可以派发任务,定期放出少量可以 mint 的数量(这里就体现了项目方的合约权限),给活跃用户设置白名单,让他们先 mint。

3. 分批开放和推迟揭晓 metadata

上一个阶段是 private sale,只有白名单中的用户才可以花钱 mint,当社群或者关注人数足够多了以后可以开启 public sale,所有人都可以来花钱来 mint。但是依然需要分批开放,这样会出现短暂的哄抢导致全网 gas 费(支付给矿工的交易费)过高,得到 NFT 的用户就不会以太低的价格抛售 😩。

分批开放的同时,另一个常见的做法是,用户先 mint,暂时还看不到自己得到的 NFT 长什么样,项目方会在几天后逐渐 reveal metadata,这样也可以防止快速甩卖。

4. 结束

等到所有计划发行数量的 NFT 都被 mint 以后,项目方一般会在合约上删除自己的权限,让合约不再存在被人为改动的风险。最后项目方通常会留几个给自己团队或者一些朋友和名人,这样来人为制造稀缺性。

品牌玩法

品牌玩法是基础玩法的后续,如果 public sale 反响良好,一般项目方会继续运营自己拥有的天然社区。最常见的做法是和实体品牌或游戏公司联动,虽然目前看下来仅历史排名前 50 的项目有这些动作,但这些形式的出现,让用户对早期优质项目方产生更多的信心,这也是最近一些低调朴实的项目方反而会发行的比较顺利的原因。

Pudgy Penguins

  1. 9 月用基础玩法发行 8888 个大企鹅,找 KOL 带货,幸运登上纽约时报

  2. 圣诞活动联名发行 22000 个小企鹅,并且其中 8888 个赠送给原来的大企鹅拥有者

  3. 和游戏公司合作推出 3D 版大企鹅,成为游戏中的形象

Bored Ape Yacht Club

最近和阿迪达斯联名的 Into the Metaverse 以及 RTFKS 都是典型例子

游戏玩法

前面的玩法对于用户来说,基本上只有投资价值,投资的是自己认同的项目方在未来可以成为知名团队,自己手上的 NFT 也可以增值。除此之外很难有继续持有一个 NFT 的理由。不过游戏玩法可以给用户增加新的价值。

Loot

Loot 出来的时候正好是头像 NFT 最火的一个礼拜,作者的初始想法是告诉大家 NFT 并不等于图片或者视频,也可以是没有任何展现形式的。因为足够简单,反而激发了大家的想象力,开始进行二次创作和基于它开发上层应用,而 8000 多个 Loot 的持有者是他们的目标用户。

Sonar

是一个 emoji 社交 app,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尝试转型,先发行了 10000 个 3D emoji 的 NFT,拥有者可以在 Sonar app 中拥有特殊形象,这个效果不错。不过由于 app 本身用户基数较小,项目方运营经验也不多,在被 mint 了 3000 个以后项目方选择暂停 public sale,因为二手市场的价格已经跌了 50%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这 3000 个持有者选择抛售的人不多,因为在游戏里依然有价值。

Sandbox/Decentraland

炒地皮,他们是游戏项目,属于元宇宙范畴(项目方背景和之前完全不同),还没深入研究 ...

平台/社区玩法

Foundation

平台对买家没有限制,但是对艺术家实行邀请制,只有获得邀请的人才能成为 creator 然后上传自己的作品,免费 mint 一个 NFT。并且 creator 的作品每卖出去一次才能获得 3 个邀请机会。这样的机制给平台带来了很高的用户粘性:

  1. 艺术家 A 想要入驻 Foundation 会在社交网络求邀请码

  2. 已入驻的艺术家 B 可以搜索求邀请码的人,找到 A,定向推广自己的作品

  3. 建立关系以后,艺术家 B 可以购买艺术家 A 的作品,并获得 A 的邀请码

粘性来自于平台艺术家之间的相互捧场,虽然交易量远小于 Opensea,但是会有大单交易,平均交易价格也比较高。不过 Foundation 成立于 2017 年,到现在还不到 10 万用户。

Rarible

和 Foundation 的模式类似,没有实行邀请制,通过融资主动帮助平台上的一些艺术家在社交网络推广作品。发行了治理代币空投给早期的 creator 并后续持续奖励给活跃的 creator,共同分享平台手续费收益。通过共同治理来增加活跃度。

Share this post

现阶段 NFT 项目的形式和运作方式

blog.web3nomad.com
Comments
TopNew

No posts

Ready for more?

© 2023 web3nomad.eth
Privacy ∙ Terms ∙ Collection notice
Start WritingGet the app
Substack 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